📚 Learning Flow
AI Agent 教學
快速開始(3 分鐘)
系統原理與基礎概念
用 Colab 執行(No Code)
自創 AI Agent
FAQ / 常見問題
hello
AI Agent 如何取回Insight?
你輸入「完整問題」,系統用 LLM 的理解能力判斷你要什麼資料,然後依序呼叫 五個 Agent:
找資料集 → 規劃欄位/圖表 → 決定查詢條件 → 執行查詢 → 產生洞見。
整個流程建在 RAG(先找資料、再生成) 與 向量語意檢索 之上。
五個 Agent(做什麼?輸入/輸出是什麼?)
- Dataset Search Agent(找資料集)
- 用語意檢索在多個 Planet(如 SDG、UN)找最相關的 datasets。
- 產出:候選資料集+欄位資訊。
- Analytics Planning Agent(規劃分析)
- 決定 x 主軸、y 指標(含平均/加總等 calculation)、filter(年份/地理) 與欄位格式(如 year、admin_level_4)。
- Filter Decision Agent(定稿查詢條件)
- Analytics Execution Agent(執行查詢)
- 對選定資料集實際發出查詢,拉回資料,並對齊時間與地理。
- Interpretation Agent(產出洞見)
- 把對齊好的資料交給 LLM,產出精簡文字摘要(約 300 字),說清楚結論與限制。
名詞白話版
- LLM:會讀會寫的「文字助手」,解析人類輸入的語言,並依據語言與上下文的關係判斷回應的內容。
- RAG:先找文件/數據,再讓 LLM 根據找到的內容作為背景(Context)、前情提要而進行作答。
- 向量/語意檢索:把文字變成數學的向量(Vector),為了能做到依據「語意內容像不像」來找資料,而非標準「關鍵字」的查詢。
- LangGraph:用節點(Nodes)和邊(Edges)把多步驟流程「畫成圖並執行」。
- Data Planet:Aralia 的資料宇宙(多個 Planet)。分散由不同的資料供應者所管理的數據集,內存個個資料供應者分享的專業內容。
小技巧:提出「完整問題」
- 測試用的AI Agent不會回頭問你補充,把問題界定清楚,能有助於AI Agent更有效地找到相關的insight。
- 若不確定口徑,用較「常見、明確」的統計名稱(例如 Gini coefficient),避免模糊縮寫。
- 一開始就說清楚「平均的定義」與「比較的時間點」。
完整性檢核表(複製後可打勾)
- 指標/標的:如 average GDP growth at purchasers’ prices(平均?年增率?名目/實質?)
- 時間:明確年份或區間(例:2021–2024;2024)
- 地理層級:國家/州/縣市/地區 + 範圍(例:Malaysia by state)
- 比較/關係:關聯、排序、差距、分組對比等
🧩 問題模板(可直接改字)
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<Metric A> in <Time Range A> and <Metric B> in <Time/Year B> across <Geography Level/Scope>?
範例(可直接用):
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verage GDP growth at purchasers' prices from 2021 to 2024 and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each state in Malaysia in 2024?
🙅♂️ 反例(不可回答)
- “Is ther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Gini in Malaysia?”(缺時間、缺地理層級)
- “Compare inequality.”(缺指標定義與年份)
歡迎來到下一章節,我們將帶你具體操作AI Agent,解開AI Agent背後的運作原理。
P.S. 操作的過程中不用自己準備環
← 上一章: [快速開始(3 分鐘)](<https://deciduous-centipede-9d7.notion.site/3-269ddf94fd1481beaa35dd45523a1570>) | 下一章:[**用 Colab 執行(No Code)**](<https://deciduous-centipede-9d7.notion.site/Colab-No-Code-269ddf94fd1481c8a8bacec1ee028227>) →